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男子沙漠种树14年:希望将环保的种子种进更多人心里

2017年05月12日 16:11 | 作者:王景烁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没水、没电、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最初种植的小树,在纯粹“靠天吃饭”的方式下大量死亡,这种方式被验证行不通。怎样种树才能最有效地治沙?吴向荣一直在思索。

2005年,在给当地政府的报告中,他首次提出了“锁边”的概念——沿着沙漠的边缘植树,造起“绿色围墙”抵抗沙漠肆意扩散。他们一年年地制定计划,从公路的周围开始,打造起一条细长的防护带,先完成目标的长度,再慢慢地拓宽。

事实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为培育“绿色屏障”探索了几十年。吴向荣的父亲吴精忠曾担任阿拉善盟主管农牧林业的副盟长,多年来一心想治沙。小时候,父亲带吴向荣体验过几次“飞播造林”。坐在农用飞机上,脚用力来回下踩,飞机的底部就飘出长长一串种子落在沙漠里。几乎年年播种,可长成大树的寥寥无几。

“每年播完,遇上雨,才有生长的希望。长出来了,羊又给吃掉了,再怎么播也没有效果。”吴向荣觉得痛心。

阿拉善每年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针对这种情况,吴向荣大胆地提出采用滴灌,当时团队的人都认为这“不可想象”。

“原来滴灌只有在农田有水井的情况下才会用,这技术用来造林,现实吗?没有水井我们就用运水车加压,后来一试果然可以。”滴灌建成后,浇完1000亩地,只要一个人花一周时间,而在过去,管道浇灌要团队所有人齐心协力,一个月可能都搞不完。

有一年,买来的苗木带有根腐病,这些患病的树苗仅从外表看并没什么异样。2年的栽培后,吴向荣和团队看着它们成林,又大面积地死掉。为了保证质量,他下定决心以后自己育苗,不久,项目区有了专门的育苗地。

“我们在腾格里沙漠14年种了20公里,等于1年也就是1公里多点儿,整个腾格里沙漠少说也有600公里,要按我们这个速度,最少还要再种500年”,他玩笑似地说道。“过去我们总想着要种多大面积,不考虑3年以后、5年以后能不能维护得了。我们到底能种多少,能管多少,能管好多少?”

有一年冬天,在日本,吴向荣发现短短的两个月里,专业人员对门口上百年的大树修剪了五六次,这让他意识到维护的重要性。回到阿拉善,他和团队随即制定了修剪计划。

他希望将环境保护的种子种进更多人的心里,发动更大的力量让种树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不仅要种树,还要‘植心’。荒漠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荒漠化,这是我父亲以前常和我说的话。”

彼时,阿拉善盟正实施“转移发展战略”,禁止牧民从事传统的放牧业。但对当地牧民来讲,要他们撇下习惯转而种树简直是难上加难,这一度让吴向荣“非常头疼”。

“我们拉修路的砂石料经过牧民区,那一个区域的十来户人家谁都可以出来拦你,只要在门口立个牌子,经过就得给钱。”

吴向荣想出了办法——通过给牧民发补助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蒙古族牧民格日勒图一家率先被说服,与吴向荣建立了合作。如今,格日勒图家周围的200多亩地被绿色填满,其他的几户牧民,也开始慢慢地尝试起来。

在这片20公里长的锁边绿带里,吴向荣最喜欢一号井附近的一棵沙枣树。这是他和一位当地的小学生一起种下的。

编辑:梁霄

关键词:男子 沙漠 种树 环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