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男子沙漠种树14年:希望将环保的种子种进更多人心里
最初的援助期,不少日本志愿者都期望能够实地走入这片沙漠。每年,吴向荣统计好志愿者的名单,再去镇上找当地的小学,凑够对子建立“认领”关系,让这些日本志愿者能够短暂进入阿拉善的小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再一起到基地体验植树。
“那会儿想把学生从学校里带出来,要费很大功夫。为了搞环境教育,我们给小学生租车,给带队老师发补贴,和校长喝酒喝成了好朋友,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给‘骗’到沙漠里。”说着,吴向荣嘿嘿一笑。
往往来了之后,学生们都说好。“当时浇树得从很远的地方提水,走一路鞋都湿透了,但大家都特别开心。”
经过吴向荣的牵线搭桥,最多的一年,结成的对子中日家庭就有将近40对。这些日本志愿者中,最小的是20岁出头的大学生,最年长的是近80高龄的老夫妇。前不久,吴向荣惊讶地发现,曾经参与活动、已大学毕业的阿拉善男孩,去日本游玩时又住到了当年来访的日本志愿者家中。
迄今为止,这个项目示范区共动员了8000多名中小学生、近5000名志愿者,参与环保教育宣传活动。他们也接待了近千名国际志愿者,组织了家庭结队和互访等国际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科研机构携手开展了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合作项目。
在团队里,42岁的吴向荣种树时间最早,年龄却最小。算下来,7个人的平均年龄差不多50岁出头。年复一年驻守在沙漠,吴向荣不担心生活单调,只担心留不住人。
在阿拉善,到镇上当公务员是当地炙手可热的工作。这些年来,光吴向荣团队里的年轻人就考出去了7个。日本援助时期,每一次中日关系紧张,都给这个种树项目带来不小的波动,日方会停止发放资金。最严重的一次,团队半年发不出工资,那一年,他们流失了4个年轻人。但吴向荣没因此放缓种树的脚步。
2015年,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开始对吴向荣的团队发起支持。吴向荣感觉,他的项目更加稳固了,也逐渐在全国发出了声音。
一些青年开始“主动请缨”。年轻姑娘小何在网上看到吴向荣的示范区项目,自己找到了吴向荣。3个月的志愿服务时间过去,本要结束工作的小何突然改了主意:“我要留在这儿一辈子植树造林,治理沙漠!”
在团队眼中,吴向荣挺好相处,但这个外表斯文的人在某些问题上却“较真儿”得很。
“种树一点儿也不难,但用心种树挺难。”吴向荣叹了口气。“我们总以为拿把锹,挖个坑,放棵苗,添桶水,加点土,浇点水就是种树了。实际上,在哪儿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怎么保存,这整个体系的建立才是大学问。”他严肃地说。
吴向荣希望能够与这片沙漠“握手言和”。“不是‘人定胜天’,不是和沙漠宣战,也不是用绿洲逼走沙漠。而是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保证生态和谐。”
这些年,吴向荣带着团队种过胡杨、梭梭、沙拐枣、酸枣,也种过花棒、沙棘等等。他发现大些的灌木“既好养又足够抵挡风沙”,他种出的花棒成活率已经能达到90%以上。而实际上,在阿拉善,不少地方的树木成活率只有50%左右。
如果没种树,吴向荣觉得自己很可能会留在日本,像多数昔日的同学一样坐在办公室里撰写报告,或者干脆下海经商。最初来到沙漠,他甚至想在阿拉善建立另一个拉斯维加斯。
编辑:梁霄
关键词:男子 沙漠 种树 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