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40年 几代中国人的结婚日记
为了让场面看起来更“有排场”,朱永民还找朋友倒腾到了20颗自制礼炮,“五六公里外就开始放,她(龙秀英)在家里听得清清楚楚。”说到这,他颇为得意地笑了笑。
资料图:挑着米酒、酸鱼等传统结婚礼物的送亲队伍。 吴练勋 摄
按照习俗,订完亲还有许多繁琐的礼节,单单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仪式,结婚前就有3场,当时他的工资是37块,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如此巨大的花销压力。
1986年九月初六,朱永民和龙秀英正式完婚,和哥哥朱永贵不同的是,二人拍了结婚照:穿上最干净、整洁的衣服,到照相馆拍一张二人同框的大头照。
现在,两人的结婚照已经泛黄,龙秀英把它拍下上传到QQ空间,让它尽可能地保持住原样。
从“新旧三大件” 到“两大件”
离老朱家300公里以外的遵义,廖萍和周世华踏入了自由恋爱的殿堂。
1984年,廖萍考入贵州医学院。在一次老乡会上,她结识了隔壁班的周世华,“见到他的第一眼就觉得这小伙子长得帅啊!”
每当谈起这段感情故事,廖萍的眼里闪烁着爱意。“读书期间,经常送送早餐,偶尔给他织件毛衣,慢慢地两个人就好上了。”
那个年代,没有热烈的追求,没有浪漫的表白,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感情到位就心照不宣地牵手了。
毕业的时候分配工作,两个人相约选择回到老家遵义,一个去了医学院,一个去了防疫站。
1988年,24岁廖萍和周世华步入婚姻殿堂。在周世华的聘礼中,出现了当时结婚风靡一时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只不过由于经济受限,收音机缺席了。
资料图:上世纪80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录音机组成的结婚必备“三转一响”。 王子涛 摄
同一年(1988年),在浙江宁波的张维宁已经23岁了,朋友替他的婚姻大事着急,给他介绍了一个身边的姑娘陈芳菲,两人简单明了地开始了近30年的相伴之旅。
婚姻的旅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历史性”问题。比如,老一辈人并不愿意放手让子女的恋爱真正自由起来。
张维宁的父亲是校长,母亲是老师。“这本来是受过教育、更开明的一个群体,但他们所受到的开放教育远不如孩子们,自由恋爱兴起时,老人们是不适应的。”
在经济基础不够扎实的时候,张维宁保持着一个习惯:一定要让女朋友口袋里有钱装着。陈芳菲回忆:“月初有钱,月末没钱,他就算借10块钱也要让我揣在兜里。”
编辑:杨岚
关键词:40年 改革开放40年 几代中国人的结婚日记 结婚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