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40年 几代中国人的结婚日记

2018年12月03日 09:12 | 来源:中新网
分享到: 

“他就是老古董,现在年轻人哪还搞这些古板的习俗,找婚庆公司置办得妥妥帖帖的,有些繁琐的习俗就该简化、省略掉!” 龙秀英认为,20多年前操办婚事的习俗已经不适合女儿这一辈年轻人。

 

点击进入下一页

城市蒙古族婚礼有传统更时尚。图为新人接受祝颂人祝颂。乌娅娜 摄


当然,龙秀英还有其他的考虑。“她(女儿)嫁得远,按照老传统男方家庭要连续3年来女方家里拜年,多麻烦!”

在她看来,这些精力、时间、钱财,都应该花在经营婚姻生活的,而不是浪费在没必要的“习俗”上。

从“酒席式婚礼”到“个性化婚礼”

龙秀英所说的找婚庆公司办婚礼于上世纪90年代在大城市开始兴起,现在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潮流。

上世纪80年代城市的婚礼什么样子的?1985年,当时还没有婚庆公司,徐立民所在单位是改革开放试点,在做企业文化工作之际,他策划了一场集体婚礼:12对企业职工一起举行婚礼。

现任紫房子婚庆公司副总经理的徐立民回忆道:“当时对婚礼一点概念都没有,只是单纯的凭借着小时候在农村凑热闹时看到的成亲场景,再结合时代背景‘东拼西凑’地办了一场仪式。”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1990年,紫房子为7对煤矿工人举办了第一场集体婚礼。来源:紫房子婚庆供图。


“我们在党委、厂领导、工会和团委四驾马车共同努力下操办了今天这场婚礼,首先请我们的书记做主婚人,请厂长做证婚人……”婚礼串词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

紫房子是新中国第一家婚庆公司,1988年创办,1990年恢复老字号。1992年,徐立民调入紫房子正式成为专职婚礼司仪。

徐立民说,最初的婚礼仪式无章可循,他和同事们都是研习古时的习俗、西方文化以及借鉴一些文化作品慢慢琢磨出了一套仪式框架,“主持人开场白、新人入场、证婚、交换信物……礼成。”

编辑:杨岚

关键词:40年 改革开放40年 几代中国人的结婚日记 结婚日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