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不该被遗忘的山村启蒙者
——“千元温暖行动”赴广西发放纪行
“代”转“正”高门槛
1名老师,两个班级,10多个孩子,广西河池市那社乡那乙村平外屯教学点坐落在大山深处,59岁的黄沙尤是教学点唯一的代课老师。接近60岁的年纪,他已彻底失去了通过考试“转正”的机会。
2001年,中编办、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城市、县镇、农村小学的教职工编制分别为19:1、21:1和23:1,这意味着每23个农村学生,财政给一个公办教师名额,而在城镇,19个学生就能换来一个身份为公办的教师。因此,农村公办教师从编制上就少于城镇。
要想成为在编的公办教师,除了参加资格考试,别无他法。据了解,2005年,中国的中小学代课教师约有44.8万人,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大约有30万人。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对于一部分素质比较好、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代课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参加当地统一组织的新聘教师公开招聘,取得正式教师的资格。
在代课教师中,何有林是幸运的,靠自己的努力通过了首批“代转公”资格考试。如今,转为公办教师的他月工资有2900元。在日益“讲究”的广西农村,对比周围盖起的小楼,何有林的老房子如同穿越般矗立,村里一些外出打工的人两三天赚的钱,几乎超过了他们1个月的收入。何有林的妻子宋利目前仍是代课教师,他们除了正常教学外,还须通过闲暇时间饲养猪、牛等家畜,以供家里的两个孩子上学。
对农桂玲而言,她曾有机会通过考试使得“代课教师”的身份“转正”。然而,面对“经济窘迫、身体每况愈下、笔试能力低、记忆力越来越差”等诸多制约因素,如今的她已无法与其他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同场竞技”,从而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真正的教师“身份”。
“年轻的时光全部给了乡村学校,现在年龄大了,不知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坚持到底是必需的。”舍不下一个个渴求知识
的孩子,农桂玲说,和她一样的代课教师们一直在坚持,但随着白发一天天增多,再也拿不起粉笔时靠什么生活?这个结在心中越系越大、越勒越紧,也越来越沉重。
在公办教师极度短缺的历史时期,一句“孩子们需要”让代课教师义无反顾。当可以通过考试来获得正式教师资格时,由于年龄过线、统考不再分设年龄段等原因,他们只能无奈地错过。
为了无数农村孩子“跳出农门”,代课教师默默奉献着,时至今日,依然各自为眼下或者晚年的生计担忧。“希望在我们退休后,能得到大半辈子扎根乡村的一些养老补贴。”谈及代课教师的未来,宋利淡淡说道。
采访手记
山道难行,一路和时间赛跑,终于在登机前15分钟赶到桂林两江国际机场,飞机到达北京已近凌晨,为此次广西之行画上了句号。
两小时20分钟的飞行时间,脑海中放电影般浮现着代课教师一张张青春流逝的脸。从他们的笑容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学生时代老师们的影子,但多了一丝丝难以言说的苦楚和心酸。
在广西的5天,走过了百色田林县、巴马瑶族自治县、来宾忻城县,有个问题始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在眼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是什么力量让他们仅靠区区几百元钱,在三尺讲台上从豆蔻年华坚守到年过半百?像一支不断燃烧的蜡烛,用知识的力量把孩子们送出大山,可始终无法正式得到一份为人师的体面和尊严。
1000元钱,在现如今确实不是一个大的数字,但它能让代课教师不用再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春节期间和一家老小过个团圆年;能让他们买上一件保暖的外衣,让身上那件洗得不见本来颜色的衣服彻底“下岗”;能给学校添置些小乐器,能充实下给孩子们准备的应急小药箱……
“有没有后悔过?”记者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无怨无悔。”
编辑:罗韦
关键词:教师 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