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慈善是慈善者的墓志铭
——一位百岁老人的行善人生
不同寻常的慈善人生
邵逸夫并非生而行善,他的慈善之路,也和他的人生一样,颇有传奇色彩。
1970年,一位63岁的电影公司总裁每天都开着劳斯莱斯豪车从香港一家养老院门前经过。养老院内一位贫苦老人大胆地写了一封信给那位电影大亨,希望电影大亨能够资助一下这家养老院。没过几天,他收到了电影大亨寄来的支票,不过数额只是区区500港元。养老院随即将钱退还。
这位电影大亨的做法被当时的香港媒体嘲笑为“悭吝”。几年后的1973年,年近七旬的邵逸夫以个人财产成立了“邵氏基金”,每年都捐款给各大慈善机构。
真正让邵逸夫大规模投身慈善事业,是在1985年。那一年,邵逸夫的三哥在中风两年后去世。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
当年,邵逸夫向内地捐出第一笔1亿港元的款项,用于资助内地大学兴建图书馆和科技馆。此后,邵逸夫开始一笔又一笔过亿元的大额捐赠。
除了教育,邵逸夫的慈善捐赠遍布医疗、救灾、扶贫、科研各个领域。
1985年伊始,邵逸夫在内地持续巨额捐献,尤其是资助办学。多年来共捐赠47.5亿港币,捐建中国内地学校6000多个项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特地将他们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以示表彰。2005年,他成为首批“中华慈善奖”得奖者之一。2008年,更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东南亚一带。邵逸夫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在美国旧金山亦开办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旧金山政府为嘉许他对该地的慈善贡献,在1988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1994年,邵逸夫还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镑,成立了中国研究所。
发生天灾的时候,邵逸夫的捐助也毫不落后。1999年,他捐出2500万港币,救助台湾大地震灾民;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资助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币,用于重建学校。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他又捐款1亿新台币予灾区。2013年雅安地震,邵逸夫再次捐赠1亿元港币……
为了推动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于2004年颁奖。奖项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多年来,这位老人慈善为怀,身体力行了他自己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留给中国慈善的思考
斯人已逝,留下了无数的逸夫楼和后人的缅怀。
“记住一位好人,记住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精神遗产。”资深公益从业人士黄振平告诉记者,邵逸夫的捐助,远不只是捐款本身那么简单。“邵逸夫向内地捐献逸夫楼,有着一整套完整完善的体制支撑。他不只是捐楼,更健全了一种捐助制度。”
记者翻阅《香港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发现,该办法明确要求:“邵氏基金赠款兴建的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财政部制定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严禁截留、挪用。项目建成后,要按有关要求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审计。”……
据了解,邵逸夫的赠款资金,只能用于新建教学设施,不能用于维修和改造。建设项目类型应为:教学楼(房)、图书馆、实验楼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最缺的就是硬件设施,邵逸夫的捐助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不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基础教育领域项目的申请,都要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向邵氏基金推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邵逸夫在内地的捐赠项目,多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方式。邵逸夫捐赠的大楼并不是每一座大楼都是全额捐赠的,捐赠比例不全相同。
在高等教育领域,资助本科以上层次高校兴建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建筑,项目单位要确保能够提供不低于1:3比例的配套资金。在基础教育领域,资助县级以下学校项目。项目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提供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证明。
有一个有趣的传言是,以邵逸夫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他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而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全字。而这一点,也被多家媒体所证实。
这一模式从邵逸夫捐赠之初就奠定下来。比如1986年,邵逸夫首批捐赠内地11所大学1.1亿港元(各捐款1000万港元),用于建造图书馆、教学楼、科学馆。这11所大学都分别接受了邵逸夫赠款1000万元港币,每项工程再由当时的国家教委或省市地方政府拨款若干万元人民币,或自筹资金若干万元人民币合资建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促进了各地对于教育资金的重视和投入。
“这给二三十年前的内地慈善公益人士一个大大的启示:原来慈善资助教育,还可以要求政府部门一起配套,形成合力,各司其职,推动教育进步。”有关专家说。
在这样一种强有力的制度的推动和保障下,神州大地上的无数座逸夫楼得以建成,其中有的还在地震等灾难发生后成为当地为数不多仍可继续使用的“楼坚强”之一……
有评论说:“遍布中国的逸夫楼的阶梯总和,足够他登上天堂,无论天堂有多高。”
诚哉斯言!
编辑:罗韦
关键词:邵逸夫 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