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专业志愿服务: 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
一种新的志愿服务模式——“专业志愿服务”正在逐渐壮大。与一般性的志愿服务不同,它强调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强调职业精神与团队合作。
作为其推行者,志愿服务机构惠泽人曾试图联合公益机构与企业的力量,但却遭遇“小马拉大车”的尴尬。
吸取失败教训后,惠泽人、宝马基金会、爱立信(中国)等热衷于推进专业志愿服务的机构再次走到一起,在今年年底,推出了一种新的合作方式———中国专业志愿服务联益会。
从“机构化”联合到相互助益
“企业与公益组织之间有一道鸿沟。”惠泽人负责人翟雁如此形容近年的公益市场。
她说,公益组织满腔热情做志愿服务,但能力不足,缺乏人手、技能和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热衷履行社会责任,员工有专业技能,想参与志愿服务,但找不到合适的路径。
这道“鸿沟”催生了中国的专业志愿服务(Prebono)。翟雁介绍,它是新的公益方式,有3个区别于一般志愿服务的特点。
首先,专业志愿服务具备职业精神,“我们有太多的医生、工程师……他们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作岗位,还可以应用于社会服务。”
其次,专业志愿服务是创新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志愿服务,而非理发、修计算机这类“简单的、一般性的服务”,它是需要智慧的。
再者,解决社会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专业志愿服务是团队行为,也是跨界行为。
惠泽人在2010年曾联合一些基金会、企业发起成立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术)志愿者联盟,为有需求的群体和公益组织提供ICT技术服务。
这是整合专业志愿者资源的首次尝试,但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在翟雁看来,企业因其丰富的资金、人力和技术资源,处在“上游”,要靠公益组织自下而上地动员与推动,难度非常大。
“ICT志愿者联盟的每家会员单位每年要拿出3万元支援机构运作,光为拿到这笔钱,走程序就走了7个月。”翟雁举例说。
这次尝试得到的教训是,因各成员需求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让成员合作去做具体项目难度太大。而作为处在“下游”的公益组织,惠泽人有一种“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ICT志愿者联盟的探索为进一步行动积累了经验,宝马基金会设立的全球专业志愿服务联盟为惠泽人等机构带来了国际经验。同时,国内也有一些机构做出了成功的专业志愿服务案例。
通过反复学习、实践和交流,数家基金会、中国公益研究院、惠泽人以及多家企业联合发起了中国专业志愿服务联益会,并于12月6日在京举办了启动仪式。
首届轮值主席彭艳介绍,之所以是“联益会”而不是“联谊会”,是因为发起者希望参与的志愿服务机构能够相互助益,而不仅仅是加深友谊。
翟雁也表示:“联益会是开放、非正式、网络化的结构,通过Peobonolink,更好地匹配社会资源。”
做比单个机构更大层面的事
联益会与之前的ICT志愿者联盟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考虑的都是“单个机构难以做到的事”,后者倾向于具体的项目合作。
彭艳介绍,联益会首先做的是专业志愿服务的倡导、传播和研究,将对整个行业进行调研,形成年度基线调研报告,发出行业的声音。
其次,联益会不仅与企业,还将与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官办公益机构合作,在设计构架和实际运作中,体现一定的权威性。
同时,联益会要建立和完善数据库,“专业志愿服务是供和需的问题,我们要把两边数据库搞好。把后台与前台数据联系,形成供需间的匹配。”
此外,联益会还将举办一些重要活动,比如举办倡导专业志愿服务的峰会论坛及评奖等。未来这一开放的平台欢迎更多公益组织加入。
联益会负责人透露,以中国专业志愿服务名义推出的2014年度中国专业志愿服务最佳实践者评选已经启动。联益会希望通过评选,展示各位申请人和申请机构的故事和成果,让公众进一步了解什么是专业志愿服务,同时也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志愿服务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
“在联益会的平台上,大家会分享各自的好东西,形成互益的局面。”翟雁说,“比如有合作伙伴捐赠的APP产品,可以用于各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时进行志愿者登记和时间管理等。”
联益会的成员机构,可凭借各自特点与优势切入。宝马基金会中国代表崔峤告诉记者,联益会可以通过颁奖的形式梳理国内专业志愿服务现状,发现并联合这类机构。
“我们的通信技术可以应用于赈灾与山区教育,作为专业人员,企业员工可以成为专业志愿者。”爱立信政府与公共事务总监赵峻则表示。
机构间的合作也与以往不同。“当企业汇聚于联益会的平台帮助NGO发展时,企业可以清楚地把握NGO的基本情况、能力大小等信息,了解其真实需求。这与过去企业捐赠NGO的简单模式是有很大区别的。”北师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教授陶传进说。
彭艳表示,不管联益会是否成功,专业志愿服务的资源整合将是大势所趋。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专业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