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头条今日头条
虽然教育公平的口号喊了多年,但资源分配不均仍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以政府责任的标准体系引导区域义务教育科学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李景红:控制超级中学规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超级中学”现象在我国越来越突出,其显著特征是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多,规模以万计;积聚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生资源,而且以高升学率、高“北清率”为号召,瓜分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超级中学的“马太效应”垄断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源,加剧了教育不公,已经到了不刹不行的地步。
“超级中学”是违反教育规律、有害无益的。它高扬的是应试教育的价值,延续的是“效率优先”的“教育产业化”路线。它打造一两所学校的“教育奇迹”,是以牺牲大多数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代价的。因此,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认真对待和改变这一现象。
为此,就规范超级中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 教育部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从师生比例、在校生人数、占地规模等多个方面对“超级中学”加以规范约束。同时,严厉禁止利用行政手段以任何名义和借口推进中学兼并重组,禁止“超级中学”用建立分校、连锁学校、挂名学校等手段扩大招生,变相敛财。
二、 改变以“超级中学”和升学率为教育政绩的地方政府行为,切断背后的利益链条,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取消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的政策,斩断“超级中学”的利益链。
三、 进一步明确就近入学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地位,在完善就近入学具体政策的情况下努力减少甚至是消除“择校”现象。要打破“超级中学”对优秀生源的垄断,取消它们可以跨区域“掐尖”招生的特殊政策。优质生源的均衡分布,将使得更多的高中能够办出水平,从而有利于区域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
四、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加大调整国家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的力度,保证教育在区域内均衡发展。
五、 改革名牌大学的招生策略。限制名牌大学在每一所名牌高中的招生数额,特别在自主招生和保送制度上,确定一个恰当的上限。
全国政协委员傅建荣:择校热的成因及对策
择校热的形成,有着多种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也有着观念的、工作的、物质的原因。
学校建设滞后,难以“就近入学”。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突飞猛进,然而,建小区不建学校,增加人口不增加学校的问题普遍存在。群众身边无学校,没法“就近入学”,只能去择校。
优质资源短缺,舍近求远择校。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和办学水平不均衡、薄弱学校改造力度不够大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之优质学校布局不合理,更加剧了这种择校热。
办学行为不规范,助长了择校热。一些城市的“公参民”学校无自建校舍,与公办学校混在一个校园,学校场地狭小,办学场所存在安全隐患,专职教师配备不足,长期占用编制内公办学校教师,这些学校收了高价学费却并没有为国家积累办学资源。有的地方甚至压缩免费公办校招生规模,扩大收费“公参民”校招生规模。它们成了“享受了公办、民办体制两方面的优惠,又不受两方面的约束,既吃着公办优质学校无形资产的老本,又捞着教育乱收费、百姓多掏钱的油水”的特殊群体。
此外,部分领导干部“写条子”,严重干扰了正常招生秩序,破坏了公平原则,加剧了择校热。
建议:
1. 建议国务院发文要求:新建、扩建、改建住宅小区应当按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并与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服务半径标准,建设义务教育学校,保证学校随着小区建设而建设,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培育优质学校与改造薄弱学校同步进行。要特别注重改造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居民附近都有好学校或“差不多”的学校。
3. 下决心整顿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学校。要在短时期内使其成为独立设置的标准化的优质公办学校,参与“就近入学划片分配”。也可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和自身积累,精打细算,建设成为“五独立”的标准化的优质民办学校。
4. 从各地一把手做起,并制定规矩,严禁领导干部写条子。把它作为一项政治纪律,作为群众路线教育的一项成果。
编辑:付鹏
关键词:教育 学校 教师 农村 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