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北京东城区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大会发言实录]张萍:稳妥有序 扎实推进东城棚户区系统改造工程
张萍作大会发言 张传东摄
棚户区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环境工程,也是安全工程和发展工程。中心城区的棚户区改造尤其备受关注。东城区新一轮棚户区改造面积大、涉及户数多。据统计,2015年东城区计划改造棚户区10000户,占全市的6%。其中,望坛地区危房改造项目占50%,计划改造5000余户,农工党东城区委对该地区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到,棚户区系统改造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工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 地区情况复杂
望坛地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遗留下的棚户区,该地区包括7000多户居民和60多家企事业单位,出租房屋近1000套,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很多房屋年久失修,三、四代同堂多见,私搭乱建现象突出。居民以老年人、低收入人员、劳教释放人员、残障和低保人员居多。道路狭窄,缺乏消防设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 资金平衡难度大
棚户区改造的突出问题之一是“资金难”。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都是市场化运作比较难啃的“硬骨头”,地方资金缺口很大。特别是在文保区,只能协商腾退和进行房屋修缮。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政策要求,对改造后的房屋要进行限高,居民需全部外迁,加大了改造难度,导致核心城区平房拆迁和征收成本极高。而在拆迁补偿问题上,经常出现先走的拆迁户补偿少,而后走的“钉子户”补偿多,补偿不一致问题日显突出。
3.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目前,在棚户区改造中关于土地、房屋征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在实际拆迁过程中,主要是开发商与被征收人谈判,协商征收的补偿条件,如果被拆迁人拒绝,则拆迁就此停止,往往是成千上百户的改造项目,却因几户拒绝致使整个改造无法进行。没有法律、法规可依,难以立案,严重阻碍改造工程的推进。
4. 人口输入、输出地区利益失衡
在东城望坛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尽管市级财政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随着安置量的大幅增加,人口输出区域倍感财政压力巨大,而输入区域的安置房有时不足实际拆迁户的50%,准备工作不足,也为后期社会责任管理带来困难,另外外迁居民面临着上班、上学、就医和日常生活的不便等诸多问题。
鉴于以上几点,结合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顶层设计,力争实现资金平衡。规划部门应尽早启动前期改造方案的编制,及时给与技术指导,做好顶层设计。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国有实施主体投入充足的资金,确保项目正常启动,落实中央税费减免和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在融资、用地、居民安置方面,可能实现自身平衡的项目,争取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资金平衡。对于通过“征收拆迁”模式推进的项目,应当及时总结经验、逐级落实。
2. 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建立有效的督查制度。建议依据国务院相关文件,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其它房地产开发制定详细而有效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房屋征收制度,。严格监督技术层面竞标,督查开发商资金运营状况,防止资金断链现象,避免由此带来的停工停产事件发生,积极履行监管职责。
3. 加强系统规划,制定拆迁补偿和奖励统一规范标准。保障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建设,做好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对全部外迁的棚户区住户,要给予合理的安置补偿,将特困和残疾等特殊人群情况公示,适当政策倾斜和增加明补,采取以现有住房为主,考虑实际居住人口等因素,结合产权类别,制定统一规范的拆迁征地和安置补偿标准,防止漫天要价。并与外迁房源地区进行联动,建立优质的学校、医疗、交通等配套设施。
4. 全面统筹协调,有效推动改造进程。建议相关部门优化审批程序,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用硬性指标考核相关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协作、相互监督,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敢于喊停。
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不但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可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市二元结构,创造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对“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现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北京市东城区政协 东城区政协 十三届五次会议 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