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邓小平与希望工程:一家三代人的牵挂

2014年08月26日 13:14 | 作者:顾磊|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4-08-26zx901_P_1_409_577_1042_1158

 

  编者按: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公众再次将无限的思念献给这位已经离开我们17年的卓越领导人。在公益慈善领域,至今让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是邓小平同志对希望工程的题词和两次捐款。正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使得希望工程很快被公众高度关注,20多年来社会各界纷纷解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也给予热情援助。迄今为止,全国的希望工程项目已经累计募集捐款97.57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逾495万名。

  值此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当年见证了邓小平同志向希望工程捐款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旭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向我们讲述了20多年来邓小平同志及其家人对希望工程乃至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捐款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了筹集资金救助全国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共青团中央创办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启动“希望工程”。

  “1992年10月的一天,我当时还是一名志愿者,在中国青基会帮忙干活。工作中我听到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纷纷议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神秘捐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旭东告诉记者。

  王旭东回忆说,1992年6月10日,有两位军人来到中国青基会,拿出3000元钱捐给希望工程。工作人员在接待之余向他们询问捐赠者的姓名,这两名军人却不愿意透露信息。后来,工作人员说,留下捐款人的名字是基金会的规定,要“为后人留下一份责任与爱心的清单”。在工作人员的坚持下,最后捐赠人的签名为“一位老共产党员”。

  就这样,希望工程第一次有了一个名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捐赠人。

  10月6日,两位“神秘”的军人又来到基金会,拿出2000元要捐赠给希望工程,仍然留下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签名。

  这位“老共产党员”究竟是谁呢?两位军人第二次来捐款时,工作人员留了个心眼,在他们离去时记下了他们的车牌号。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这是邓小平同志心系贫困学子,给希望工程捐赠的善款。

  “基金会当即决定,将这笔捐款用于邓小平同志早年战斗过的广西百色地区,救助那里的失学儿童。”王旭东说。

  全社会参与公益的“催化剂”

  “邓小平同志的亲力亲为,为中国的公益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王旭东告诉记者。

  早在199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给邓小平同志写信,请他为希望工程题词。几天后,中国青基会就收到了小平同志手书的“希望工程”题词。这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1992年4月15日,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的题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由此也揭开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的序幕。

  “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的题词给我们基金会和希望工程的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推动力。”王旭东认为:“邓小平同志亲手书写的苍劲有力的这4个行书大字,让希望工程借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地深入人心和形成品牌。”

  当广西百色地区受助孩子联合给邓小平爷爷写了一封感谢信后,媒体终于披露了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事迹。“这对希望工程所产生的推动力是难以估量的。”王旭东告诉记者。

  截至2013年,希望工程累计募集捐款97.57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逾495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8335所。

  可以说,这20多年来,希望工程吸引全社会参与慈善公益,向贫困学子献爱心,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进程。“现在希望工程已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品牌,中国青基会也从一个简单的慈善募捐机构变为服务于中国青少年的公益平台。”王旭东说:“而邓小平同志的捐款正是这一切的‘催化剂’。”

  一家三代人心系希望工程

  “不仅邓小平同志本人亲力亲为,向希望工程捐款,他的家人也心系希望工程。”王旭东说。

  1994年6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捐款两年后,他的女儿邓榕来到中国青基会,向希望工程捐款1.5万元,救助50名沂蒙山区失学的贫困儿童。

  邓榕当时告诉中国青基会的工作人员:“我们一家人都支持希望工程,母亲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今年她补发了4000多元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不过她也没透露真实姓名。”据邓榕当时透露,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对希望工程和公益事业非常关注,经常会在饭桌上问子女:“你捐款了吗?”

  1997年,邓小平同志的外孙女羊羊来中国青基会做志愿者,在基金会的宣传部门工作。当时,中国青基会开展了不少活动向公众募捐,羊羊作为一名热情的志愿者,不遗余力地参与工作,给基金会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旭东当时恰好担任青基会宣传部长。他向记者回忆说,羊羊特别认真,不仅帮助基金会整理文档、打字录入,还去希望学校深入考察。

  “当时她去了大同的希望学校待了一个星期,在那里进行社会实践,她特别同情孤儿。”王旭东告诉记者,“她回来后,希望工程再次迎来一笔1万元的捐款,署名还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我们问了羊羊才知道,这是她的姥姥卓琳让她捎来的。”

  2002年5月15日,邓小平同志原警卫秘书张宝忠又亲赴广西平果县希望小学,送去邓小平夫人卓琳捐出的5000元钱以及中央军委办公厅全体官兵的捐款105967.9元。

  “邓小平同志一家三代人对希望工程、对公益事业的支持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王旭东说。

  希望成立“小平基金”

  从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后,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困难的孩子无钱上学的问题。

  为了适应这一新变化,2007年,中国青基会将希望工程的“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此举标志着希望工程动员和服务工作的全面升级,即在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继续帮助乡村小学改造危旧校舍的同时,通过物质、精神多方面的持续扶持,帮助受助的学生和学校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希望工程也不再局限于农村希望小学建设,而将部分资金转向资助贫困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成学业,希望工程助学模式也随之升级。围绕这些需求,中国青基会开发了一系列公益项目,继续希望工程新的使命。

  在中国青基会开始新的历史使命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再一次为我国青少年的发展贡献出力量。在200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遵照邓小平同志的嘱托,家人把他生前的全部稿费140多万元捐献出来,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由团中央负责基金的管理组织工作。“如今这笔140万元的种子基金已划拨给我们中国青基会,我们希望将其用于成立‘小平基金’。”王旭东告诉记者:“虽然这个基金确切的名称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我们将扩大其规模,举办‘青少年全球科技创新大赛’,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从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据王旭东介绍,这个基金将是一个与希望工程并列的青少年发展公益品牌,鼓励全国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希望工程解决的是教育帮扶,而这个基金将针对所有青少年,围绕他们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开展活动。”王旭东说。

 

编辑:曾珂

关键词:邓小平与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 希望成立“小平基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