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公益从业者:窘境之中的坚守 收入保障水平不容乐观

2015年07月15日 14:45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摘要:7月9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益宝计划联合多家机构在京发布《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益从业者的收入和保障水平普遍较低,甚至有超过1/3的人没有基本社保。

 

1

 

  7月10日,北京。

  盛夏闷热的天气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在立水桥附近的一个写字楼里,李科锐正在收拾他的私人物品,当天是他在这工作的最后一天。

  “要走了。很有些不舍,但是不得不走。”李科锐在位于这栋写字楼办公的一个环保公益组织里工作了4年多。“我是学环境工程的,喜欢这份事业,也和同事们相处得特别好。但是没办法,再不换工作,老婆就要和我离婚了。”李科锐苦笑着告诉记者。

  在这个环保公益组织里,李科锐的月收入是3200多元,他的下一个岗位,是一家环保能源企业的产品开发工程师。

  “月薪税后能有8000多,我结婚一年多,马上打算要孩子,得为孩子考虑奶粉钱。”李科锐说:“还有就是那边能给上全部的五险一金。”

  与李科锐有着相同遭遇的公益从业人士并不少见。低待遇造成的人才的流失,已经成为业内多年呼吁解决的一个难点。7月9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简称报告),又再一次把这个现实问题推到了前台。

  从今年1月到6月,在敦和慈善基金会与南都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益宝计划联合多家机构,进行了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的专题调研。

  调研的结果显示,我国公益从业者的保障水平不容乐观。

  “保障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不足。”调研的执行者、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学博士生周玲如此评价说。

  据周玲介绍,本次调查邀请问卷填写者对所在机构的员工保障水平进行了自评。结果显示,仅有5.0%的填写者认为机构保障水平“较高”,23.3%的机构认为保障水平“合理”,71.7%的机构认为保障水平“较低”或“很低”。

  “如果具体到个人,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周玲说:“许多公益人都是在生活的窘境之中坚守着公益理想。”

  超1/3从业者没有基本保险

  “收入低、资产少、保险差。”周玲用3个词概括了我国公益人的保障现状。

  “大多数全职公益从业者税前月收入总和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其中15.2%的调查对象月收入不到2000元,37.3%调查对象月收入低于3000元。月收入在4000元至10000元的比例为37.31%,月收入在1万元及以上的比例仅占6.15%。”

  周玲告诉记者,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公益从业者的收入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但需要注意的是,公益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要远高于平均受教育状况,因此公益从业者的低收入不是因为自身素质低,而更多呈现的是行业特征。

  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公益从业者的资产状况。

  报告显示,较高比例的公益从业者未能实现个人收支平衡。甚至有38.0%的调查对象2014年个人收支情况为“入不敷出”,仅有18.8%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收大于支”。可以看出,只有不到1/5的公益从业者可以依靠收入来实现个人资产积累。

  与此同时,另一个让人震惊的发现是,报告显示,有超过1/3的公益从业者没有基本社保。

  本次调查中,机构为全职员工缴纳了五险一金的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7.7%;完全未缴纳社保的占到了全部调查对象的35.1%。综合所在机构的社保缴纳情况、机构购买商业保险的情况及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的情况,在本次调查中,三类保险均未购买的公益从业者占总数的17.4%,这意味着有近20%的公益从业者没有任何保障。

  一旦公益从业者遭遇意外事件或者罹患大病,所需费用往往在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这对存款资产极少、又没有足够保险的公益从业者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并且人在遭遇意外或重病后,往往难以正常工作、难以获得持续收入,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不时可以看见公益从业者在遭遇意外或重大疾病后,自己往往会成为被救助对象。”周玲说。

  与此同时,报告还注意到公益从业者的体检率也较低。

  调查发现只有38.4%的全职公益从业者所在机构提供了体检或体检补贴,由此导致一些疾病难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也增加了公益从业者遭遇重大疾病的风险。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公益从业者 窘境 收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