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公益从业者:窘境之中的坚守 收入保障水平不容乐观

2015年07月15日 14:45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保障低造成人才流失

  早在4年前,多家基金会曾经联合发布过一份《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当时我国有近四成的公益机构没有给员工上社会保险,公益组织正陷入“人才洼地”,人才流失非常厉害。

  4年过去了,好像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变。原因何在?

  《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机构经费紧张、不具备缴纳资格和认为社保用处不大是造成公益从业者保障低下的三个主要因素。

  对公益机构的调查显示,他们没有缴纳社保的主要原因是经费紧张,受访机构中有75.7%选择了这个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机构经费紧张不仅仅是机构总体收入,而是机构所获得与拥有的人员保障费用状况。

  “以基金会为例,我国法律规定基金会的行政支出不得超过年度总支出的10%,这中间包括各项差旅、办公以及员工薪资费用。其实是很紧张的,一旦给全部员工上全险,有些机构的行政支出就会超出10%的限额。很多公益组织也是参照这个10%的规定在执行。”社会保障研究学者王祎告诉记者说。

  据了解,在国外,公益组织关于人员的薪资费用往往是单独争取捐赠来实现的。而在我国,资助公益组织的合理人员费用仍未成为行业共识,公益组织对此也不够积极。

  “好像现在捐赠方捐钱就只能用于做公益项目,如果让人捐给公益组织做人员的薪酬开支,那在有些人看来简直就像天方夜谭一样。”曾经在多个公益组织工作过的圆圆(化名)告诉记者。

  圆圆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草根公益组织工作,一个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两年后,能力出众的她跳槽到了一家国内知名公益基金会,月收入增加到了5000多元。又过了三年,圆圆到一家国际基金会的中国办事处工作,月收入达到了白领的水准。不久前,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她已经离开公益圈,获得了在一家知名的信托投资公司从事公益信托方面工作的职位。

  像圆圆和李科锐这种因为薪酬和保障因素,进而从公益组织离职造成人才流失的现象,已经成为公益领域常见的事情。报告显示,88.3%的公益组织负责人与管理者认为,机构的保障水平对员工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公益从业者 窘境 收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