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6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评论 评论
创新是积累的延伸
中国为何创新能力不强?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确是有意义的。然而,将这个问题的结论归结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归结到所谓“中国人的劣根性”,完全是找错了方向。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指出,中国在16世纪之前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为什么在16世纪以后渐渐落后于西方,李约瑟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是阻碍创新,那么,“李约瑟难题”的前半段就根本不能成立,即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不可能领先于世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创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是,为何过去曾经有大量的技术创新,使得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而后来不行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全世界都在寻找答案,但还没有找到。本文难以对这个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只做一个简单讨论。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在农业社会中的优势无可匹敌,全世界几乎无人能够超越。当时的西方要想获得像中国那样高品质的优雅生活,只有抄近路、抢跑道。按部就班地以农业社会的方式与中国竞争,西方不可能获胜,工业就是捷径。由此我们理解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之后,欧洲主要国家都实行了普及教育,国家政府以行政命令和行政资源投入的方式,从小开始培养专门人才。越是晚起步的德国,对于普及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越强,从普及教育的广种薄收到高等教育的重点培养,这也是今天德国能够在科技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俄罗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后来居上,与沙皇带头重视大学精英教育是分不开的。虽然说义务教育起源于中国,但是,由于科举制度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唐宋以后中国的普及教育更多集中于道德教育,而非像欧洲后来那样集中于实用技术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得出结论说,那时的中国由于太领先或者缺乏比较而懈怠,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我们接受当今中国创新能力不强的结论,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近代中国在工业技术方面没有形成长期的积累效应。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和童子留美是较早的向西方学习科技的举动,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这一阶段的技术积累差不多中断了。此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剧烈动荡严重影响了技术积累,那一时期的政府在科技领域几乎没有多少持续的投入。因而,技术积累即便没有彻底中断,也没有大的发展,很多科技领域基本处于由早年留学归来者一脉单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间,在这个问题上呈现两种局面。一是政府持续地大力投入,例如核技术和航天技术,如今,在这些领域,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不弱。二是出于各种原因的取舍、反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积累。
编辑:秦云
关键词:创新 积累 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 瓷器 西方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